張金鶚 曾是房市短線投資客 張金鶚 曾是房市短線投資客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 常勝軍投資都獲利 政大教授張金鶚在媒體上總給人與建商對立的形象,似乎總要人不要買房產。其實他也曾是一位房地產投資客,不僅陸續投資過4間住宅、1間商辦,還買過REITs,且每筆投資都有獲利,堪稱是房市常勝軍。 張金鶚最近出版了一本名為「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新書,除了一以貫之 太平洋房屋挑戰「有土斯有財」、「高通膨或低利率,租房子不如買房子」、「買房子只需注意區位」等五大房地產「神話」外,也首度透露自己也曾是一位房地產投資客。 與同學集資買房子 他說,民國78年間台灣的房價開始狂飆,當時他與早年一起在校外租屋共住的大學同學合寫了一本有關房地產的書。也覺得不應該錯失良機, 租屋網再加上同學多已在建設公司或建築事務所上班,市場訊息靈通,於是就組成了一個「五人小組」,集資投資房地產。 張金鶚說,那時他們的經濟能力有限,在各自微薄薪水下,頂多只能湊到2、30多萬的資金,因此初期只好投資預售屋。由於是純投資,所以都是短進短出,還沒交屋前,就會把房子賣掉獲利了結,有了較多資金後,後來也轉戰新成屋 烤肉。 投資住宅和商辦 從民國78到81年,4年的時間,他一共投資過4間住家、1間商辦;其中有3間是和同學集資購買的,分別位於中和、永和、東湖;另外一間則是獨自購買,地點位於內湖,商辦部分則是台北市忠孝東路SOGO附近某商業辦公室的一個單位。 當年選擇中和、永和「純投資」,地點讓人有點好奇,不過張金鶚說,主要是當時雙和地區正在興起之中 酒店經紀,他們看好未來前景,因此出手投資。另一因素是,集資的都是建築系的同學,獲利倒也不是唯一目的,產品設計規劃水平,也是他們考量重點之一。 像他個人獨資投資的內湖住家,目的就不純粹是為了賺錢,更為了做研究。1999年,他接下國科會一個研究案,主題是研究不動產的証券化,當時有一家建設公司剛好推出這類產品,為了取得契約,他也自掏腰包購買該產品來研究。 張 酒店打工金鶚說,那些年的投資,不管是他個人或同學集資所投資的標的,因為持有時間短,大致都是小有獲利,不過也有一到兩成漲幅;他買下的不動產証券化產品,也是持續獲利,一直到2008年,他才將那產品賣出。 投資什麼賺什麼,那張金鶚究竟在房地產賺了多少? 他笑著說,因為大多是大家合力出資,每個人資金分擔輕,因此最後真正分到的也不是很多。事實上,多數的獲利,主要都用作同學旅遊聚會時 關鍵字排名的娛樂費用。 這種購屋模式看起來很不錯,不過張金鶚提醒,現在可不適宜。一來是他們都是建築科班出身,而且同學都在業界,擁有充分的市場資訊,一般民眾並沒有如此優勢。二來他仍是老話一句:現在房價已到相對高檔,風險偏高,不是進場好時機,特別是投資,更不適宜。 如何買到理想又合理的房子 張金鶚當包租公 遇過奧客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台北報導】 張金鶚自爆當過投資客,令人感到意外 21世紀房屋仲介,但事實上,市場公認是「空頭代表」的他,現在名下共有三間房子,其中有一間並曾長期收租,也曾是個不折不扣的「包租公」。 張金鶚在新書中特別強調,面對房地產市場,他只有資訊和知識的融合,他固然不會預設配合業者的「多頭」立場,但也絕不會自設所謂的「空頭」。許多人認為他學者性格,不食人間煙火,但他在房地產消費及實戰上,經驗豐富。 張金鶚是在1988年因為在政大教書,因此就近在政大附近秀明路買了第一間房 酒店兼職子,那是一間5樓公寓的3樓,大約35坪 ,自此從租屋族晉身為有屋階級。 很多人會以為張金鶚是「不愛買房」一族,但僅隔了四年,1992年,因為他已快繳清第一間房子的銀行貸款,馬上又動起想買「第二屋」的念頭,並隨後就在木新路買了一間位於9樓的預售屋,又隔了7年,他又買了隔壁一間10樓的房子。 他說,他的購屋歷程和多數民眾一樣,第一間和父母自住,買了第二間,第一間就讓給父母住,後來再買第三間,則是請父母住新房,舊房則用來出租。 術後面膜 張金鶚說,他收的租金,主要拿來孝養父母,對財務幫助不少,不過當包租公的經驗並非全部都很愉快,他遇到過蠻橫不講理的奧客,房子差點就收不回來。 為此還請教過好友李永然律師,準備上法院打官司。2008年底,他將房子收回後,就此不再租人,雖然現在房價已漲了不少,但他捨不得賣,只當成招待親友、學生的聚會場所及客房之用。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裝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v58nvcw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